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

蛞蝓


無殼蝸牛正式的名稱該叫做「蛞蝓」。牠們和許多的貝類和蝸牛同樣是腹足綱的軟體動物,只不過是蛞蝓在演化的過程中,為了要適應生存環境,原有的殼逐漸退化變小或者消失了,所以才被人們稱為「無殼蝸牛」。

蝸牛


蝸牛是軟體動物,意即牠們是屬於軟體動物門。而在此門中,牠們被列為腹足綱。大部分生活在溫帶地區的陸生蝸牛(包含在有肺目的亞綱中),牠們呼吸所憑藉的器官與肺非常相似,在台灣最常見的種類是非洲大蝸牛。  

貝殼是蝸牛避難與休眠的場所。當蝸牛感到情況危急時,就會把頭部與腹足縮進貝殼內。蝸牛殼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或石灰質,而這些成份必須由食物中獲得,因此蝸牛常在含有石灰質的地區活動。貝殼若小有破損,蝸牛可以自行修補,但如果破損嚴重則會使內臟受傷而導致死亡。  蝸牛具有寬大而平坦的腹足,他們靠腹足肌肉造成波浪般的起伏以爬行前進。在爬行時,其足腺還能分泌一種黏液,用來潤滑粗糙的地面,以免腹足受傷。這就是為什麼蝸牛爬過之處都會留下一條白色痕跡的原因。此外,他們能夠在垂直的牆壁上爬行,而且在鋒利的刀刃上爬行也不會受傷。每到秋天時,牠們便會找尋樹根下的洞穴作為休眠的場所。然後用一層混有石灰的黏膜把貝殼的開口封起來,此膜硬化後便形成一道保護身體軀體的膜,可防止外物侵入。

台灣鈍頭蛇


學  名:Pareas formosensis (Van Denburgh)

英  名:Taiwan slug-eating snake

分  類:SQUAMATA 有鱗目/Colubridae 黃頷蛇科

形態特徵:是台灣特有種,為保育類動物。無毒,小型蛇全長約70公分左右,吻部極短,頭部後方有一W字形之黑色花紋, 身體為橙黃色,背鱗為 15縱列。

生態習性:夜行性,卵生,食性相當特殊,主要以蝸牛及蛞蝓類為食。性情溫和,行動緩慢,不太具有攻擊性。之前在馬太鞍溼地被發現,從無毒的鈍頭蛇體型來看,應該已經有了穩定族群數量。

棲地分布:棲息於中、低海拔地區之闊葉林與竹林中,為台灣特有種。喜歡在較為陰暗潮濕的闊葉林底層之枯木堆、落葉堆及灌叢裡活動,會爬樹。

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

參考文獻及組員貢獻

特有生物研究保護中心
馬太鞍溼地
荒野保護協會濕地一
荒野保護協會濕地二
台灣鈍頭蛇介紹
台灣鈍頭蛇圖片
49570301 張義沂 馬太鞍溼地簡介
49200207 薛玫玲 溼地
49550303 呂承修 鈍頭蛇簡介
49350004 吳思汗 系統圖
49540304 鈍頭蛇的天敵、食物等等...

系統圖

由於馬錫山大量的地形雨,使得豐富的地下水於山腳下大量湧出,形成馬太鞍溼地沼澤,然後溼地就有很多植物,造成有很多蝸牛和蛞蝓,引來了鈍頭蛇,鈍頭蛇喜歡潮溼的氣候與地形,主要食物是蝸牛和蛞蝓,但由於行動緩慢,所以常在路上被汽、機車輾過,而且由於人類不當的開發,造成鈍頭蛇的棲地遭受破壞,所以鈍頭蛇的天敵其實是人類...

溼地

溼地是水、陸地交錯的環境,亦是魚類、水禽、溼地植物、水棲昆蟲與相關之生物之棲息場所,在生態意義上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。不僅如此,溼地的潛在功能還包含了淨化水質、調節洪水、保護海岸、過濾污染物、調節氣候、以及作為休閒及環境教育的場所等功能。雖然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,但溼地的保存往往被定義在「保護水鳥」一事,而未了解溼地對海岸保護、防洪及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。

溼地的生產力是肥沃田地的3.5倍,高居地球生態系中的第一位。溼地的生物多樣性是僅次於熱帶雨林,如果說雨林是地球的肺,溼地就是大地的腎,為人類調節洪水、穩定海岸、淨化水質、生物繁衍棲息、提供觀光休閒等多樣功能。

溼地植物在自然生態系中,扮演著最基礎最重要的角色,即便是小小一漥水池,只要它出現,生命就開始繁衍,它提供昆蟲、鳥類等各種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。對人類而言,溼地植物孕育了魚蝦貝類、淨化水質、保護土壤,提供我們生存所需的資源與保護。
溼地的生態多樣性僅次於熱帶雨林,也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饒的地區,台灣沒有熱帶雨林,因此溼地更承擔起維護台灣豐富生態的重要功能,而溼地植物正是這一切的啟動者。

溼地是台灣遭受破壞最嚴重的自然生態系,因此溼地植物也跟著遭殃。除了棲地不保,被填土開發為住宅區、工業區、遊樂區、魚塭、垃圾場之外,水源污染、農藥濫用、溝渠水泥化以及外來種的入侵,都讓台灣三百多種溼地植物正面臨絕種的危機,處境岌岌可危!

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

49570301 馬太鞍溼地


溼地簡介:

馬太鞍溼地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下,面積約百餘公頃。因馬錫山大量的地形雨,使得豐富的地下水於山腳下大量湧出,形成馬太鞍溼地沼澤區。溼地在未開發前,貫穿全區的芙登溪水清澈甘甜,沼澤地區特有的浮萍、水丁香、節節菜等植物提供了昆蟲、魚蝦的食物來源,也引來了眾多的水鳥等大型動物,整個溼地的生物非常多樣性,物種的豐富性及均勻性均極高。

從前在漢人尚未開發花東縱谷的時代,知足常樂的阿美族人尊天敬地、靠山吃山,與自然萬物相互依存,這一繽紛的生命鏈在這裡已靜靜地上演了無數個年頭。

十餘年前為促進觀光產業,開闢溼地栽種了約15公頃的荷花,每年盛夏期間,朵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,搭配濃綠層疊的荷葉,為馬太鞍溼地吸引了不少的觀光客。民國90年初為方便民眾賞荷,建造多座橫跨溼地的木棧道及瞭望台,在木棧道上散步,除了可以享受置身花海的浪漫情調外,還可以近距離欣賞到水生植物、水鳥、青蛙等溼地的朋友。溼地經過多年的社區營造、廣告宣傳,近年來已成為不可不到的觀光景點。


馬錫山腳下的馬太鞍溼地,原本是野生動物的一塊樂土,是溼地生態絕佳的教學場所,但因為不專業的開發建設,已經嚴重影響馬太鞍溼地的生態景觀,溪中鯽魚、溪哥、泥鰍不見了,白腹秧雞、環頸雉減少了。雖然,溼地終究可能會陸化,但過度的人為設施,例如木棧道、芙登溪堤防、清水公園、道路及停車場等不當設置,都將加速溼地生命的結束,三年後,滿江紅、圓葉節節花、粟小鷺都不見了,還需要棧道或瞭望台嗎?

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

生態系統報告

我想說要做花蓮 馬太鞍溼地生態系統
如果你們都贊成ㄉ話
那我要開始做囉~~!!!!!!!!!!